近视的区分可从了解近视类型、判断近视程度、借助专业检查着手。
1. 了解近视类型:
常见的近视类型有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。轴性近视是由于眼轴延长导致,大部分近视患者属于此类,眼轴每延长 1mm,近视度数大约增加 300 度。屈光性近视则是因角膜或晶状体的屈光能力异常引起,比如角膜曲率过大等情况。此外,还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。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相对较低,发展较缓慢,通常在 600 度以下,眼底多无明显病变。病理性近视度数往往较高,超过 600 度,且会持续发展,还常伴有眼底的病理性改变,如视网膜脉络膜萎缩、黄斑病变等。
2. 判断近视程度:
可通过视力初步判断,正常视力一般在 1.0 及以上,若视力低于 1.0 可能存在近视等视力问题。不过,准确判断需依靠验光。低度近视通常指 300 度及以下的近视,此时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,看远处物体可能会有些模糊,但近距离视物基本不受限。中度近视是 300 度到 600 度之间,看远会比较模糊,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,对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的便利性会有一定影响。高度近视则是 600 度以上,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明显下降,不戴眼镜时视物非常模糊,而且发生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。
3. 借助专业检查:
视力检查是基础,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,使用视力表可初步了解视力情况。验光检查能准确测量出近视度数,分为电脑验光和散瞳验光。电脑验光快速便捷,但可能存在一定误差;散瞳验光则是通过使用散瞳药物麻痹睫状肌,去除眼睛的调节作用,从而获得更准确的验光结果,尤其适用于青少年。眼压检查也很重要,部分高度近视患者眼压可能会出现异常,眼压过高可能对视神经造成损害。眼底检查能观察视网膜、视神经乳头等眼底结构的情况,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高度近视相关的眼底病变,如豹纹状眼底、视网膜裂孔等。
近视的区分需要综合多种方法,从不同角度进行判断。如果对自身近视情况存在疑问,或者视力出现明显变化,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,以便准确区分近视情况,并采取合适的防控和治疗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