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道炎的中医检查可从望诊、闻诊、问诊、切诊来着手。
1. 望诊:
望阴户、阴道:观察阴户的形态、颜色,是否有红肿、溃疡、赘生物等异常。如阴户红肿多提示有湿热之象;若出现溃疡,需进一步辨别是实证的红肿热痛明显,还是虚证的疮面苍白、愈合缓慢。查看阴道内的分泌物,包括量的多少、颜色(如白色、黄色、黄绿色等)、质地(稀薄、黏稠、豆腐渣样、泡沫样等)。例如白带量多、色黄、质稠有异味,多为湿热下注;白带呈豆腐渣样,常与湿浊内蕴有关。
望面色:面色潮红可能提示阴虚有热;面色萎黄多与脾虚有关,因脾主运化,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,不能荣养面部。
望舌象:观察舌质的颜色、形态,舌苔的厚薄、颜色、润燥等情况。若舌质红、苔黄腻,多为湿热之征;舌质淡、苔薄白,可能是脾虚或肾虚;舌边有齿痕,常提示脾虚湿盛。
2. 闻诊:
闻气味:闻阴道分泌物的气味,若气味腥臭,多属寒湿;气味腐臭难闻,则可能为湿热或热毒较重。此外,还可闻患者口气,若口气重浊,也可能反映体内湿热内蕴。
3. 问诊:
问症状:详细询问患者阴道瘙痒、疼痛的情况,如瘙痒的程度、部位(是阴道口、阴道内还是阴户周围)、发作时间(白天还是夜晚加重)等。了解白带的变化,包括量、色、质、气味等方面的异常。询问是否伴有其他症状,如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可能提示湿热下注影响到膀胱;若伴有腰酸、腹痛,可能与肾虚或肝郁气滞血瘀有关。
问月经:月经的周期、经量、经色、经质等情况也能反映体内的气血和脏腑状态。月经先期、量多、色红,多为血热;月经后期、量少、色淡,可能是血虚或肾虚。月经期间出现的不适症状,如腹痛、乳房胀痛等,也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肝郁气滞或血瘀等情况,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与阴道炎的发生发展相互影响。
问病史: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类似发作史,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患者容易滋生湿热,导致阴道炎反复发作。询问婚育史、性生活情况等,因为性生活不卫生、多次流产等因素都可能损伤冲任,引发阴道的病变。
问饮食与二便: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,是否偏好辛辣、油腻、甜食等。若嗜食辛辣,易生湿热;过食甜食,易助湿生痰。询问大便的性状(干结、溏稀等)和小便的情况(频数、短赤、清长等),大便溏稀多为脾虚湿盛,小便短赤多属湿热下注。
4. 切诊:
切脉:通过按触患者手腕部的脉搏,了解脉象的变化。常见的脉象有弦脉,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湿热内蕴;濡脉、滑脉多提示体内有湿邪;沉细脉可能与肾虚有关。不同脉象结合其他诊断方法,综合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,以明确病因病机,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。
阴道炎的中医检查需要医生综合运用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方法,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信息,准确判断病因病机。若出现阴道不适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不可自行用药,以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