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4-10-01 访问量:3848
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较多,可以分为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。如果患者存在明确的诱因,如明显劳累、情绪激动等,则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的发生。
一、非疾病因素
1.年龄:随年龄增长,机体功能逐渐下降,易出现动脉硬化的情况,导致心脏供血减少,从而引发心肌缺血。
2.药物影响:部分人群服用血管扩张剂或抗抑郁药时,可能会出现血压降低等情况,进而可导致冠脉灌注量减少,造成心肌缺血。
3.生活习惯:长期吸烟者由于烟草中含有尼古丁、焦油等有害物质,会损伤血管内膜,并且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,使心跳加快、心肌耗氧量增加,最终可能导致心肌缺血。
4.其他情况: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或者剧烈运动后,均有可能会导致心率增快,从而使心脏做功增多,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发生心肌缺血。此外,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,也可能会影响心脏正常工作,从而出现上述情况。
二、疾病因素
1.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: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管腔变得狭窄或闭塞所致的心脏病,常因冠状动脉痉挛、主动脉夹层、严重贫血等因素诱发,会出现胸痛症状,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时,容易加重对心脏的损害,从而导致心肌缺血。
2.先天性心血管病:常见于房间隔缺损、室间隔缺损、动脉导管未闭以及法洛四联症等,随着年龄增大,机体各组织器官开始老化,血液黏稠度增高,容易形成血栓而导致心肌缺血。
3.内分泌紊乱:若患有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,会使体内代谢异常,影响糖类、脂肪、蛋白质及电解质的代谢,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心脏受到影响,出现心肌缺血的问题。
4.颈椎病:尤其是本身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人群,在患病以后容易导致局部血管紧张、痉挛,甚至会影响到头部的血液供应,长时间如此就会导致大脑慢性乏氧,继而会对心脏产生不利的影响,表现为心肌缺血。
5.其他病症:除以上常见的原因外,还可能是高血压、高脂血症等原因所导致。如果不及时治疗原发疾病,也可能会间接地影响到心脏,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问题。
建议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,避免熬夜,同时还要保持心情愉悦,有助于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。必要时需要积极就医检查,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。
相关文章
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