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视眼主要分为轴性近视、屈光性近视以及单纯性近视、病理性近视这几种常见类型。
1. 轴性近视:
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近视类型。主要是由于眼球前后径(眼轴)变长导致的。正常情况下,人眼在出生时眼轴较短,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。当眼轴过度增长,超过正常范围时,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,聚焦在视网膜之前,而不是正好落在视网膜上,从而导致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,如长期盯着电子屏幕、阅读距离过近等不良用眼习惯,都可能促使眼轴过快增长,引发轴性近视。
2. 屈光性近视:
这种近视并非眼轴变长引起,而是眼的屈光系统发生变化导致的。眼的屈光系统主要包括角膜、晶状体等结构。当角膜的曲率过大,也就是角膜过于陡峭,或者晶状体的屈光能力过强时,会使光线在眼内的折射异常,同样聚焦在视网膜之前,造成近视。例如,圆锥角膜患者,角膜局部变薄并向前呈圆锥状突出,角膜曲率发生改变,就容易引发屈光性近视 。
3. 单纯性近视:
这类近视通常度数相对较低,一般在600度以下,而且近视度数增长相对缓慢,多数在青少年时期出现,到成年后度数基本趋于稳定。单纯性近视的发生多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。父母如果是近视眼,子女患近视的概率会增加,但良好的用眼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减轻近视的发展。例如,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,每天2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能有效预防单纯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。
4. 病理性近视:
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有明显区别。它往往度数较高,通常超过600度,而且近视度数会持续增长,甚至在成年后也可能不断加深。病理性近视不仅是屈光问题,还会引发一系列眼底病变,如视网膜变薄、视网膜裂孔、黄斑病变等,严重影响视力,甚至有致盲风险。病理性近视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,遗传方式较为复杂,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了解近视眼的不同类型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近视成因,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。如果发现视力下降,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检查,确定近视类型,以便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