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性近视的判断与干预可从症状表现、医学检查、日常习惯等方面着手。
1. 症状表现:
假性近视患者通常会出现视远物模糊,但视近物相对清晰的情况。长时间用眼后,比如看书、看电子屏幕几个小时后,眼睛容易感到疲劳、干涩、酸胀,甚至可能伴有轻度的头痛。休息一段时间后,视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。例如,经过一晚的充足睡眠,第二天早上看东西可能会比前一天晚上清楚一些。这是因为假性近视主要是由于眼肌持续紧张,晶状体变凸导致的,并非眼球的器质性改变,所以具有一定的可逆性。
2. 医学检查:
通过散瞳验光来准确判断是否为假性近视。散瞳验光就是使用散瞳药物,使眼睛的睫状肌麻痹,让晶状体放松。在散瞳后,如果验光结果显示没有近视度数或者近视度数明显降低,那就大概率是假性近视。一般来说,12 岁以下的儿童,首次验光建议使用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,散瞳后 3 周左右瞳孔才能恢复正常;12 - 18 岁的青少年,可以使用快速散瞳剂,如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,散瞳后 6 - 8 小时瞳孔恢复正常。此外,还可以通过测量眼轴长度辅助判断。正常情况下,眼轴长度相对稳定,若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,而出现近视症状,也提示可能是假性近视。因为真性近视往往伴随着眼轴的延长。
3. 日常习惯:
如果孩子在日常用眼习惯上,有过度近距离用眼、用眼环境不佳等情况,且近期出现视力下降,很可能是假性近视。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,眼睛与书本距离小于 33 厘米;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,每次超过 30 分钟;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看书学习等。这些不良用眼习惯容易导致眼肌疲劳,引发假性近视。同时,如果孩子近期学习压力大,睡眠不足,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8 小时,也会影响眼睛的正常调节功能,增加假性近视的发生几率。
判断是否为假性近视需要综合症状表现、医学检查以及日常习惯等多方面情况。一旦怀疑是假性近视,应及时调整用眼习惯,增加户外活动时间,必要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。若未能及时干预,假性近视有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。